有“弹性”的城市|水城相映的海绵体系
海绵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,在适应环境和应对自然灾害时具有良好的“弹性”,发挥建筑、道路和绿地、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、蓄渗和缓释作用,在雨水充沛时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在需要的时候将存蓄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,从而有效缓解城市内涝,提升城市生态品质。



中法生态城海绵城市水系规划
中法生态城地处江汉平原,是一片天然水乡,汉江、香河、高罗河、什湖渠、后官湖、什湖、临嶂湖、石洋湖分布其间,形成“一江三河四湖”的水系格局。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养殖活动的开展,湖泊缩小,河道淤堵,水质恶化,水环境问题日益凸显,治水迫在眉睫。

中法生态城拥山揽江抱湖,坚持以生态为核心,充分借鉴法国城市治水经验,制定海绵城市专项规划,构建“生物多样性中心+生态缓冲区+生态廊道+生态屏障”的生态框架,打造“雨水花园+生态绿廊+微循环渗透绿脉”的海绵体系,形成洪水、涝水、污水、供水、节水“五水共治”,实现50年一遇的暴雨自然排蓄。


中法生态城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
中法生态城以什湖为核心,先行启动高罗河和香河廊道整治,通过外源污染减排、内源污染控制、水质净化等工程,建立生态廊道,犹如丝带将什湖、汉江和后官湖串联起来,整体提升区域排水能力。
连接什湖与汉江的香河,经过河道整治,将建立什湖水系向汉江排涝的海绵缓冲带;而治理后的高罗河,将打通什湖与后官湖,进一步联通汉阳六湖,实现大汉阳地区生态水网互联互通,自然调蓄能力变得更强。
在什湖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方面,中法生态城通过河湖梳拓、控源截污、内源治理、活水补水、生态修复、智慧水务等工程,搭建海绵生态骨架。如今,什湖地区已建成高罗河泵站、知音湖泵站、汉津大道泵站,污水管网治理能力大幅提升。同时,这里正逐步构建层次分明的生态自然群落,从陆生植物到沉水植物有序分布。目前,已累计记录高等植物20科27属34种,鱼类6目6科21种,鸟类24种。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,城市热岛效应有效缓解,生态湿地作用逐渐凸显。
不仅如此,后官湖畔的中法半岛小镇滨湖生态涵养项目更是独具匠心,构建了“源头海绵-中游廊道-末端湿地”三级排水净化网络,最终将实现面源污染削减70%,水质达到Ⅲ类标准,真正做到开发后污染“零增量”,对后官湖污染“零排放”。
与此同时,中法生态城顺应中部高、南北低的地势,利用新天大道制高线,在南北两侧布局排水管网,使雨水分别排入汉江、后官湖,将建立东西向雨水花园和南北向生态廊道,引导建设区向生态区柔性过渡,实现“晴天看花园、雨天看溪流”的海绵城市景观。

目前,中法生态城实际自然湿地和水系占比15.28%,本地植物指数0.9,人均生态用地面积375.6平方米。开工建设公园绿地77.52公顷,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.9平方米。实现区域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100%,生态城市海绵体系稳步推进,让家园更加韧性、宜居、智慧。

附件: